未来的内容运营,可能更关注用户的沉浸感

桂林seo半杯酒博客

  未来的内容,将是直接面向用户的核心需求的,未来的内容运营,将越发关注用户的沉浸感。

  

 

  以往我们所谓内容运营,严格来讲,其实更应该叫“内容编辑”:寻找内容、编辑内容、内容分发、监控内容数据、修改内容策略。但是未来的内容运营,可能更关注内容本身,更关注用户的沉浸感。

  因为我们知道,内容实质是在扮演信息交互的媒介。壁画时代,人类的文化靠各种符号内容来传承;纸媒时代,报纸杂志上的时评内容在促进社会矫正;自媒体爆发后,商业社会被无数IP的内容重新建构。

  内容真正的功能,不是分发、不是吸粉、不是转化,而是发挥沟通交互等功能,实现教化整合等价值。而且内容除了作为媒介角色外,更重要的,它就是价值本身。

  好的内容,人可以直接和其进行交互、获得价值,比如VR显示屏所展现的内容,由于其对视觉的技术把控、对场景的封闭塑造、对交互的技术强化,以致于人可以直接对着头盔参演一部电影、完成一次讲座、实现一次自我教育,合作一篇美文。

  未来的内容,将是直接面向用户的核心需求的;未来的内容运营,将越发关注用户的沉浸感。

  1、阅读需求不是用户的深层需求

  那什么是用户的核心需求呢?以前我们觉得人类有阅读的需求,所以内容就是图片、文章、视频等东东的集合,内容运营就是一个收集内容、翻新整理、推送传播的活动。

  但这只是说出了方法层面的表象,深思就会发现,不是每个时代的人都有阅读需求的,阅读需求只是人类获得信息、实现交互目的,退而求其次,所演化而来的一个技能。可能下一个时代,人们就不靠阅读了呢,变成了靠触感、嗅觉、神经触发、高科技传感了呢?

  所以,内容运营的核心不是阅读需求,而是信息交互、价值实现。我们之所以生产和推送与产品相关的内容,是为了让用户get到产品特性;之所以推送情感相关的内容,是为了让用户打通心绪里的任督二脉吗;之所以推送干货类内容,是为了用过来人的经验,帮助他人更好的成长;我们做所有内容相关的事情,是通过它传递价值,当然也顺便让自己获利。

  于是相对应的,未来的内容运营,一定不是用粉丝的无知、铺天盖地的推送,以及死皮赖脸的技术手段,来让数据好看些,而是运营内容本身。其核心是让内容随时代变迁而不断演化形式,深度经营用户的“沉浸感”,以实现信息和价值的无缝传递。

  2、沉浸感可以理解为注意力高度集中

  所谓沉浸感,就是指因为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某个目标情境下,所以带来相关情感体验、认知体验的强烈交互过程。简单来说,就是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,注意力越集中,越能体验到沉浸感。

  而所谓注意力,就是人通过各种感官系统收集外界信息,形成神经信号,反馈到大脑中,以形成持续的认知的过程,通常可以看做两个维度的叠加。

  一个是广度、一个是深度。广度就是整体结构,对应到内容上就是结构性思维、系统框架的呈现;深度就是简单却引发深思的具体细节,对应到内容上就是一些呈现方式、技法、环境布景、甚至硬件设备等。

  因此,能让人高度集中的注意力,必然是整体结构清晰、细节适当的内容,结构不能无限完满,细节也不能太过简陋或是太过琐碎,一部二维电影1个小时左右,一部VR电影30分钟左右,下一个战场,所有新旧内容将进行一场沉浸感的争夺战。

  3、沉浸感的3个层次

  那么关于沉浸感的争夺,到底是争什么呢?这可以从沉浸感的层次来了解。

  沉浸第一个层次,信息导致的沉浸,即信息当中能引发人沉浸式关注的部分,比如关于性、关于奇闻、关于情感、关于反常规等的信息,能导致沉浸,这个层次的沉浸是眼球的沉浸,用户能被不由自主的吸引过去,但是这样的沉浸是初级的,它仅仅是信息释放的刺激,还不能算是对沉浸感的经营。

  第二个层次,是感官的沉浸,即通过某些文字载体,释放固定刺激,唤起人们的感官感受,或是情绪体验,比如某人因某些内容(可能通过视觉、听觉、触觉、感觉而传递)感动气愤、身体僵硬、四直发抖等沉浸。

  第三个层次,是大脑的沉浸,即让大脑全然沉浸的状态,这个状态常见于人类学习、操作陌生道具、成长体验时。

  内容运营要做的就是,稍稍借助前两个层次的方法,让用户达到第三个层次的沉浸,至于怎么做到呢?这就要和未来的技术手段相挂钩了,未来的内容运营不再是简单的场景式写作、故事化写作了,而是一个建立在社会学、心理学、神经科学、信息技术的基础上,综合应用人的所有感受,结合虚拟现实、信息科技等技术的更深入的领域。

  它可能会衍生出和产品经理一样细分的某一职责体系,让无数专业级别的内容运营人崛起,但具体怎么样,谁知道呢?在它真正到来之前,它的面貌是模糊的。